云南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服饰如何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拥有52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拥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文化。云南的服饰多样性体现了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彝族的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丰富多样,可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彝族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斗贺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不同地域的彝族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具特色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片。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工艺有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
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傣族服饰中男子的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穿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女子的服饰则绚丽多彩,她们穿着紧身上衣和花筒裙,色彩鲜艳美丽。青年女子一般不缠包头,而是挽一个发髻,中老年妇女多缠头巾,妇女的服装多用各种花纹、彩色丝绸或花布制作,色彩鲜艳美丽。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则表示吉祥。
纳西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女子服饰中的羊皮背饰是纳西族所特有的。纳西族分散在滇西北一带,丽江一带的纳西族男子服饰和汉族的相似,以对襟上衣、长裤为主。妇女上身穿长褂子,外罩皮坎肩或布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特别突出的是妇女身上披的羊毛披肩,披肩上缀有七星装饰,故名"七星披肩"。纳西族服饰不仅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有什么特色
1、傣族服饰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体现了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和民间习俗。傣族男子通常不戴饰物,但有时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纹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纹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筒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
2、景颇族服饰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
3、阿昌族服饰
阿昌族服饰是阿昌族人民穿戴的服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真,心灵纯洁。高包头是梁河地区已婚妇女特有的头饰。阿昌语称之为“屋摆”。这种头饰用自织自染的两头坠须的黑棉布长帕缠绕在梳好发髻的头上,造型高昂雄伟,足有半米多高,将其展开,长达5至6米。男子穿对襟上衣,下着黑裤,斜背“筒帕”,喜欢在胸前戴朵红丝线结成的菊花。未婚男子戴白包头,已婚男子戴藏青色包头,青壮年在脑后留一尺多长的包布,有随身佩带刀的习俗,其中“户撒刀”最为有名。
4、德昂族服饰
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红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妇女剃光头后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环,银项圈,穿蓝、黑色对襟短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下摆边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装饰。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青年多为白色,中老年用黑色,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也戴大耳环和银项圈。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一般是上遮乳房下及踝骨,并织有鲜艳的彩色横线条。德昂族妇女不留发,剃光头,用黑布绕包头,包头两端如发辫重在背后,唐代史书描写她们是“出其余垂后为饰”。
扩展资料
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在一些民族国家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的时间虽然多以西装打扮为主,但在节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则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通常在服饰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状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民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制作原料、纺织工艺、印染工艺、刺绣工艺、图案纹样、色彩表现、饰品工艺、文化价值等因素。2008年,共15个民族的民族服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内蒙古发布中国首个民族传统服饰地方标准——《蒙古族部落服饰棚铅察》地方标准。2014年,由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承担的财政部专项“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与技术保护工程第八期少数民族服饰”项目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制衣原料、编织、印染、鞋帽、衣服、饰品等制作的独特性工艺进行调研。例如,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汉族的古传统民族服饰是汉服。相传为黄帝发明,西周起汉服已具基本性质,到了汉朝已经全面完善并普及。这一时段直到明末清初,汉族人着汉服到汉朝已有几千年历史。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民族服饰
百度百科-傣族服饰
百度百科-景颇族服饰
百度百科-阿昌族服饰
百度百科-德昂族服饰